本報記者 鄭琳 通訊員 胡曄 包敏捷/文 李選 吳煌/攝
  前幾天,朋友講了這麼一個故事——
  有一日,她的車在杭州浙一醫院門口和別人輕微刮擦了,恰有急事,來不及叫交警。另一車的車主是個溫文爾雅小伙子,朋友不知哪來的靈感,拿出一本剛買來還沒拆塑封的木心的書,“不好意思,我送你一本書。”小伙子顯然沒想到,居然有人拿書致歉,他被逗樂了。拿到手上一看是封面設計得很有調調的木心作品,就愉快地接受了。
  木心老人家肯定想不到,他的書還能解決交通糾紛。
  這個城市裡,每天都在發生很多故事,有一些和讀書有關。這個城市裡,每天你都和許多人擦肩而過,也許你們讀過同一本書。
  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這天,我們走進書店,看看大家都在讀什麼書、買什麼書,他們又有哪些與書有關的故事。
  博庫書城
  1
  李宏傑(導演系在讀學生)
  關註書中的文藝大咖
  李宏傑和同學一起來買書,他挑了一本肖全的《我們這一代》。他們都是傳媒大學學電影的,所以這本攝影師肖全寫的關於張藝謀、薑文、陳丹青這批文藝精英的書,吸引了他們的註意。
  李宏傑說,自從看了木心的《文學回憶錄》以後,就開始對文學作品發生濃厚的興趣,開始系統地讀。最近,他看了北島的《藍房子》和藍英年的《那麼近,那麼遠》。《那麼近,那麼遠》寫的是蘇維埃時期的歷史。他覺得俄羅斯的文學都非常好,很早以前就讀過托爾斯泰、馬可夫斯基的作品。
  電影和文學是分不開的兄弟,所以多讀文學書對他的幫助很大。美國導演卡梅隆是他的偶像,從他1塊錢賣劇本成就事業的勵志故事里得出結論,會自己寫腳本的導演才是王道。
  2
  梁榮(小學生)
  在書店自己挑最喜歡的書
  小學二年級的梁榮,被媽媽帶到博庫書城買書。他正在學習薩克斯管,所以媽媽給他買了一本《薩克斯管演奏教程》。
  小朋友最近看的書是《書本里的螞蟻》,講述了一隻被書夾扁了的小螞蟻,帶領著書中的文字,組成的許多變幻無窮的故事。
  梁媽媽說,學校老師推薦的都是中外文學經典,不過她還是更樂意帶著孩子上書店自己挑喜歡的書。孩子從小愛看書,小班的時候就讀繪畫本,只是眼睛看成了近視,戴上了眼鏡。
  3
  王慧平(退休老人)
  把書店當作圖書館
  63歲的王慧平坐在地上,捧著筆記本記錄書上的句子,那本書是《弘一法師手書嘉言集》。
  王慧平本來是來看弘一法師的書法的,看到“有陰德專必有陽報,有隱行專必有顯名”這句,覺得特別好,又怕回去就忘了,於是當場拿出本子抄了下來,她自己的字寫得也挺飄逸。
  王慧平很愛看書,前段日子去了周莊,游覽了沈萬三故居,回來以後,她就跑到博庫書城找到《沈萬三傳》讀。原本,這裡就有兩本《沈萬三傳》,她已經來蹭了好幾次,不過,今天來的時候發現,這兩本書都被買走了,於是就隨手翻起了旁邊的書。
  4
  邱生鴻(香港游客)
  在內地書店淘意外之喜
  帶著女朋友來杭州度假的邱生鴻,來自香港科技大學,材料學博士。每到一個地方旅行,書店是他們必去的地方,尤其是在內地,書價比香港便宜得多,絕對是要“淘寶”的地方。
  邱先生已經挑了三本書,《魏晉風度及其他》、《科學哲學》(奧卡沙,譯林出版社,2009-01)、《低熱固相化學反應》,跨界跨得夠大。
  在網絡衝擊圖書的時代,邱先生還是喜歡在實體店買書,因為會有驚喜。例如這本《低熱固相化學反應》,這個材料學博士以前都沒聽說過,今天來書店才看到,算是一個意外的驚喜。
  他的女朋友偏愛中國曆史類書籍,例如呂思勉的《三國史話》。她也偏愛實體店,挑書和看書的感覺不是網店能比擬的。何況,兩個人一起逛書店,何嘗不是一種浪漫呢?
  新華書店
  5
  姚水芸(家庭主婦)
  拿一張書單為兒子“屯貨”
  姚水芸拿著一張單子正在選書,一看就是給孩子買書的媽媽。其實,這是學校老師佈置的假期作業,不但要買書,而且書的類型要多樣:小說、詩歌、散文,一個都不能少。她已經拿了《少年Pi的奇幻漂流》、《平凡的世界》、《志摩的詩》)……
  姚水芸的兒子在讀初中,兒子最喜歡看的其實不是這些文學書,《漫客》雜誌、玄幻小說才是他這個年齡的最愛。因為,身邊的同學都在看這些,如果對漫畫和玄幻一竅不通,就沒法“混”了。
  她承認,在讀書上自己跟孩子有代溝。她自己最近看的是《致青春》和《追風箏的人》,漫畫是她完全不能理解的讀物。不過,她倒是不排斥兒子看漫畫,不管讀什麼,對孩子的表達能力和想象力多少有好處。
  6
  楊明(外來務工者)
  草根起家的故事讀著過癮
  楊明的樣子在書店里挺扎眼的,因為他打扮得頗有“犀利哥”風格。這個外來務工者正在角落裡翻看一本講述草根如何“空手套白狼”,借貸融資的小說《大買賣》。他倒不是真的打算投身金融業,只是小說里的主角,從一介草根白手起家,讓人看得很過癮。
  可惜的是,新華書店沒有太多他最喜歡的網絡小說,這讓他有點失望。在手機上看網絡小說,是這個外來務工者平時最大的消遣,幾乎是零成本的娛樂方式。可是他最近失業了,手機費也要節約一點了。
  7
  蕭芮潔(大學生)
  小說放下,先挑考試真題
  語言類書籍區是新華書店裡人氣最旺的區域,學生群體最多。跟蕭芮潔一樣在這邊挑考級真題書的就有好幾個。
  上一次看小說是什麼時候?蕭芮潔都有點不記得了。她看書很慢,張愛玲的《半生緣》看了快半年。接下去有時間要把《霍比特人》讀一讀,爭取在電影最後一部放完之前把它啃完。每天晚上睡覺前,看個一小時,是修身養性,也算有助睡眠吧。她說,現在網絡上信息那麼繁雜,看多了整個人就煩躁,看看書能培養耐心。
  8
  錢敏(留學生)
  哲學書送朋友,利人利己
  錢敏喜歡看哲學書,國學也是他喜歡的,他特別欣賞南懷瑾,拿了一本他的《禪宗與道家》。不過,這個正在新加坡留學的小伙子,學的專業跟文史哲八竿子打不著,他的專業是物流管理。
  錢敏說,光看自己專業的書是不夠的,哲學和國學類的書能夠提升人的思維能力,建立一個比較系統的思維。他還會把這類書送給朋友。既然這種書能幫助自己,一定也可以幫助別人。
  9
  何進(IT從業者)
  買一本勵志書,職場不掉隊
  職場書籍前面站了好幾個看起來就挺職場的年輕人,躊躇滿志的樣子好像泰坦尼克上的李奧納多。
  效率對何進來說是第一位的。他平時會在上下班的路上看書,最近剛看完柴靜的《看見》。工作節奏快,壓力大,看書是一種心理調節,還可以瞭解社會學、心理學,對生活工作都有幫助。現在,他打算再買一本職場勵志的書。“這年頭,不拼會很快掉隊呀”。
  曉風書屋
  10
  李婕妤(大學生)
  輕鬆的哲理書可解生活之惑
  李婕妤最近很少逛書店,因為已經習慣了網上淘書。這些日子,她剛看完米蘭·昆德拉的《生活在別處》和周國平的《愛情不分流》,打算再買幾本有哲理又輕鬆一些的書看。
  李婕妤覺得,感到困惑時,有幾本書真的可以讓人豁然開朗,有一種撥雲撩霧的感覺。比如說《生活在別處》,米蘭·昆德拉說出了她自己沒有能力去察覺到的東西。她坦言自己悟性不夠,但當昆德拉寫出來時,“我真的感覺自己是感覺到過的。”
  11
  黃鯤(實習律師)
  書店淘到網上沒有的冷門書
  忙著實習的黃鯤最近一直沒時間看書,難得有一天清閑,過來書店換換心情。
  他平時愛看金融書籍,比如《門口的野蠻人》,講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美國RJR納貝斯克公司的爭奪戰。
  習慣了在亞馬遜上買書的黃鯤,最近忽然發現實體書店似乎有“逆襲”的趨勢。有一陣子,他特別想買中華書局版的《資治通鑒》,可網上沒買到。沒想到,有一天無意中逛了逛在他家邊上的書店,居然就看到了這本書,而且價格竟然還比亞馬遜、噹噹便宜。
  12
  張明睿(財務)
  高中每篇作文寫的都是諸葛亮
  張明睿最近剛讀完美國作家布魯克斯寫的《社會動物》。他很喜歡這類哲學、心理學的書籍。
  很小的時候,張明睿就讀過《西游記》,喜歡孫悟空,但是覺得《三國演義》沒啥意思。後來,他媽媽讀了一本《哈佛女孩劉亦婷》,看到劉亦婷父母鍛煉孩子意志力的方式是捏冰,於是媽媽也讓他捏個肥皂盒大的冰,媽媽說,只要捏夠時間,就給他買一套四大名著。後來他果然捏夠了時間,得到了四大名著精裝本連環畫。這一回,《三國演義》變得特別有意思了,從此迷上諸葛亮,後來,他高中每篇作文寫的都是諸葛亮。
  (原標題:是什麼,讓他們保持閱讀的姿勢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dyyaaaepz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